羽绒服为什么钻毛?检测人员告诉你
羽绒服为什么钻毛?检测人员告诉你
羽绒制品以其轻、软、暖的优良特性是广大消费者的冬季最佳神器,但脱下衣服的时候,赫然发现身上还挂着几根白色的羽毛的情景总让人尴尬。目前生产技术的日渐成熟,羽绒服钻毛的情况已经有了极大改善,但是依旧没有根本杜绝这个事情。不仅是消费者对羽绒制品的钻绒问题感到烦恼,它同时也一直困扰着生产企业。那么羽绒服钻绒的原因是什么呢?绒从哪里钻出来?
1、针眼钻绒
羽绒服面料和里料主要采用锦纶、涤纶等化纤面料,这些化纤遇高温会收缩、硬化。缝纫时缝纫针与面料高速摩擦运动,当缝纫针温度过高时,引起针眼处面料收缩并硬化,针眼不能回缩致使针眼较大,若缝纫线较细,不能充分堵塞针眼,就会造成针眼钻绒。
2、面料钻绒
面料钻绒主要是面料密度不合适引起的。另外人们穿着羽绒服,由于人体不断运动摩擦,会使羽绒服面料产生静电,在静电的作用下,羽绒会呈放射状,使面料更易钻绒。
防钻绒性能好坏怎么测?
现有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中,针对防钻绒性测试目的的不同分为两大类:
针对面料防钻绒性
(1)摩擦法
GB/T 14272—2011《羽绒服装》参照的是GB/T 12705.1—2009《纺织品 织物防钻绒性试验方法 第1部分:摩擦法》。
摩擦法的原理:将试样制成具有一定尺寸的试样袋,内装一定质量的羽绒、羽毛填充物。把试样袋安装在仪器上,经过挤压、揉搓和摩擦等作用,通过计数从试样袋内部所钻出的羽毛、羽绒和绒丝根数来评价织物的防钻绒性能。
(2)转箱法
QB/T 1193—2012《羽绒羽毛被》参照的是GB/T 12705.2—2009《纺织品 织物 防钻绒性试验方法 第2部分:转箱法》。
转箱法的原理: 将试样制成具有一定尺寸的试样 袋,内装一定质量的羽绒羽毛填充料,将其放在装有硬质 橡胶球的试验仪器回转箱内,通过回转箱的定速转动,将 橡胶球带至一定高度,冲击箱内的试样,达到模拟羽绒制品在服用中所受的各种挤压、揉搓、碰撞等作用,通过计数从试样袋内部所钻出的羽绒和羽毛的根数来评价织物的 防钻绒性能。
试验步骤:①按照QB/T 1193—2012制备好相应的试 样袋,将规定的填充羽绒装入试样袋中,将试样袋缝合, 然后用粘封液将试样袋缝线处粘封;②将试样袋装入图2 设备中进行试验,试验完毕进行计数。
针对面料和针眼钻绒
FZ/T 73053附录A法
基本原理:将标准尺寸的装有羽绒的样品袋放在装有 硬质橡胶球的回转箱内,通过回转箱的定速转动,将橡胶 球带至一定高度,冲击箱内的试样,模拟羽绒服在穿着过中所受的各种挤压、揉搓、碰撞等作用。通过计数从羽绒服中钻出的羽毛、羽绒和绒丝根数来评价羽绒服的防钻 绒性能。
试验步骤:①成品羽绒服一件,取成衣背部,制取样 品呈近似30cm×30cm的布带,将缝线处(原羽绒产品缝 线除外)用黏液打胶密封,防止羽绒钻出;②将样品袋装入图2设备中进行试验,试验完毕进行计数。
测试方法有差异
上述的3类防钻绒性试验方法,基本原理都是通过撞击、摩擦及挤压等物理机械作用,模拟羽绒制品在实际穿用过程中所受到的外力,使羽绒、羽毛等钻出织物表面,通过计数钻出的根数来评价织物的防钻绒性能,但也有其不同点。
取样方式不同
只针对面料防钻绒性的摩擦法和转箱法的取样方式有两种:a法、在成品上直接取样,且沿着羽绒制品内胆绗缝的方向取试样。这种取样方式对羽绒制品的绗缝格子有一定的要求,参照格子大小来取样,不符合取样要求则采用b方法;b法、根据客户提供的织物和羽绒来制作符合标准的试样。
FZ/T 73053 —2015 附录 A 的防钻绒性的取样方式:只在成品羽绒服上取样,取成衣背部,大小为 30cm×30cm,样品上包括了绗缝线。
针对性不同
摩擦法和转箱法的防钻绒性针对的是面料或胆布的钻绒性;而FZ/T 73053—2015《针织羽绒服装》附录A的防钻绒性不止针对面料的钻绒性,更针对的是绗缝处针眼的钻绒性。
针眼钻绒实际最普遍
较多的消费者在实际穿用羽绒制品的过程中,跑绒的现象多在针眼处发生。
而现有的标准主要针对的是面料钻绒现象,针对针眼跑绒现象只在最新出的《针织羽绒服装》标准里有提及。送检的样品如果是机织羽绒服的话,就很难有具体的考核指标来检测针眼跑绒。
来源:检测认证网
上一篇:千万家长的呼声:拒绝毒校服
下一篇:2017影响汽车行业的重点标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