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万家长的呼声:拒绝毒校服
学生服被称为学生的“第二层皮肤”,其质量关系孩子们的健康成长。一些地方出现“毒校服”的事件让社会对学生服质量倍加关注。在2015年教育部、工商总局、质检总局、国家标准委共同出台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》中,特别指出各采购单位购买的学生服,要具备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本批次成衣质量检验合格报告;提倡实行“双送检”制度,在供货方送检的基础上,采购单位可结合实际,将一定数量学生服送法定检验机构检验。
同年6月30日,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服产品的国家标准开始实施。标准从解决当前学生服突出的质量安全问题出发,打破了机织服装、针织服装产业界限,从利于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,全面规范了学生服的基本安全和质量,构筑了中小学生学生服质量的安全防线。
全国纤检机构开展学生服监管专项行动成效初显
从2015年四部门下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》提出学生服“双送检”制度,到去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新标准《中小学生校服》首次统一全国学生服标准;从今年3月31日开始实施的《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》使学生服的质量监管有法可依,到中国纤维检验局(以下简称中纤局)紧密发动针对学生服质量的监督检查和专项行动,学生服质量监管正在成为纤检工作的一个新领域、新重点。
吹响学生服质量依法监管的号角
今年3月31日,质检总局以法定形式颁布实施《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,填补了目前国内纺织品,特别是学生服质量监管的专业性立法空白,是纤维制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重要步骤,是加强絮用纤维制品、学生服、纺织面料的质量监管、实现“从纤维到纤维制品全链条监管”的重要措施。可以说,《办法》的出台实施吹响了纤检机构依法开展学生服质量监管的号角。
紧锣密鼓开展专项行动
中纤局下发文件,从学生服、面料质量监管的管理体制、总体原则、工作目标、工作任务等多方面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。8月、9月,中纤局又相继在全国开展学生服质量监督检查,在部分重点地区开展学生服质量评估专项行动,将工作重心放在摸清学生服生产企业底数、建立质量档案上。
全国到底有多少家学生服生产企业?分别以怎样的形式存在?要掌握这些信息并不容易,因为学生服生产企业不同于其他类型企业,学生服生产工艺和难度较小,任何服装生产企业都可能生产学生服;有的企业甚至每年用一条生产线集中1个月生产学生服,其他时间做别的服装。
为研究创新学生服、纺织面料质量监管工作思路,中纤局多次深入学生服、纺织面料主产地区调研,实地走访教育部门、生产企业,掌握相关情况,基本形成学生服监管“双送检、一平台”工作模式。
截至目前,中纤局共收到全国21个省份的1078家学生服生产企业质量档案。在专项行动中,共抽检了589家学校及生产企业的学生服1133批次,其中约有43.81%的学生服采用了新标准,样品合格率为87.24%。
同时,该局启动学生服、面料生产企业质量监管信息平台的开发工作,多次向纤检机构一线监管人员、检验人员征求意见,不断完善监管平台。据了解,建立信息平台,对学生服生产企业的基本信息,即地区分布、生产模式和类别等做到心中有数,为监管部门下一步进行分类监管和重点监管打好基础。该平台将在下一年度投入使用,其能够通过不断更新企业生产情况,为教育部门招投标、淘汰劣质学生服生产企业提供依据。
对中纤局来说,学生服质量监管作为一项日常监管职能从无到有,其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。比如,“双送检”的检验经费从何而来?如何调动有限的纤检力量实现学生服质量监管的全覆盖?虽然仍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,但保卫孩子们“第二层皮肤”的号角已经吹响,纤检人将迎难而上,奋力前进。
来源:中国质量新闻网
下一篇:羽绒服为什么钻毛?检测人员告诉你